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國長江流域浩瀚如海、生機勃勃,物種多樣性極大豐富,以至于進化出兩種淡水鯨類動物:白鰭豚和江豚,2500萬年來,它們一直占據著長江食物鏈的頂端,是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被科學家稱為長江的“活化石”。
如今,受過度捕撈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白鰭豚已于2002年滅絕,而長江流域存活的江豚已然不足1000頭,而且其生存空間日益減少,種群年下降速率超過5%,如不采取果斷的保護措施,預計江豚將在15年內從長江中消失。
江豚的嘴部線條猶如人類的微笑,極具親和力(WWF供圖)
中華白鰭豚的滅絕,被學界列為近年來的“十大物種滅絕事件”之首。現在,江豚作為中國唯一的淡水豚類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確定的全球13個旗艦物種之一,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并且在湖北開設了何王廟江豚保護區和天鵝洲豚類保護區兩大保護區。但保護江豚的工作才剛剛開始,能否留住長江的微笑?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在2016好司機活動武漢站之際,作為活動的一個環保分支,在WWF江豚保護項目高級官員張新橋的帶領下,山東臨工及好司機學員代表一行10多人從武漢趕赴監利,親身參與保護江豚的志愿者行動。
接下來就是本次行動的全程實錄。
趕到監利已是半夜,顧不上好好休息,第二天(9月3日)一大早就從監利出發,沿著大提向何王廟江豚保護區出發。
江堤周圍籠罩著一層薄霧,當旭日初升,紅光漫射,把白云和晨霧都染成了紅色,近處的樹叢一片朦朧,遠處的村莊隱約可見,好一派壯觀的日出景色。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在江堤上看日出,都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住了。
何王廟保護區距市區約20多公里,周圍村莊密集,很快車隊便抵達這里。屬于保護區的建筑,僅僅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棟浮屋和幾艘簡陋的小船,整個保護區只有四名專職人員。
何王廟保護區的負責人李局長向大家介紹了保護區及江豚的情況。何王廟保護區原是長江故道,保持著長江原始生態環境,這里以江心為界,由湖北和湖南兩省共同管理,目前保護區內共有8頭江豚。
早晨正是江豚捕食的活躍期,為了盡快見到這種神秘的動物,我們和一個野生動物攝影團隊一起,登上了保護區的小艇,開始了尋找江豚之旅。
早晨的水面平靜而又安寧,波光粼粼,浮光耀金,除了發動機的聲音外一片安詳,不時有小魚從水面劃過的波紋,但是,放眼望去,江豚在哪里呢?
這里是野生動物保護區,不會像在動物園里看海豚那樣,把江豚放在玻璃水池里供大家觀賞,它就在這片域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能否找到它、拍到它,恐怕還要靠耐心與運氣。
據說曾經有攝影記者在這里拍到了母子江豚的珍貴照片,并因此而獲獎,但兩個多小時過去了,我們依然一無所獲。由于日程安排緊湊,我們只好中止了這趟探尋之旅,而野外攝影師團隊選擇在這里繼續守候。
告別了野外攝影師團隊,我們踏上了前往天鵝洲保護區的道路。
(下)
湖北天鵝洲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湖北省石首市,成立于1992年,同樣是由原來的長江故道改造而成,全長21公里。從成立時引入5頭江豚試養,到現在發展到70多頭的規模,每年大約有2~4幼豚出生,是目前世界上對一種鯨類動物實施遷地保護獲得成功的唯一范例。
天鵝洲長江故道航拍圖
當山東臨工和好司機代表一行抵達天鵝洲時,恰逢阿拉善SEE、風行者等公益組織同時趕到此地舉行志愿者行動,于是三支隊伍匯合在一起,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江豚保護專家郝玉江博士的帶領下,結隊進入天鵝洲豚類保護區。
2008年冬天,天鵝洲長江故道全部被冰雪覆蓋,江里的江豚危在旦夕,為此,保護區嘗試使用浮箱豢養江豚,這一嘗試取得巨大成功,并獲得了發明。所以直到現在,保護區把剛出生或受傷的江豚轉移到網箱中飼養,待其長大或恢復健康后再放歸江中。
現在,網箱中正好有一對母子江豚,在郝玉江博士的帶領下,大家排隊到網箱近處參觀。
再次強調,這里是野生動物保護區,而不是動物園哦。所以人們只能遠遠的看到網箱里一道脊背劃過,聽到江豚換氣發出“嗤嗤”的聲音,但不允許到網箱邊上參觀、拍照。
其實,只要知道江豚在這里生活的很好,大家就感到很欣慰了。
不過,為了讓大家能夠看到江豚的真面貌,我們還是和保護區方面展開了溝通。
我們介紹了好司機活動的公益性質,介紹它面向所有工程機械操作手,以及倡導幫助他人和節能環保的理念等,經過一番交談,保護區方面同意我們的攝像師到網箱邊上近距離拍攝。
我們的攝影師不辱使命,拍到了江豚母子在水中暢游的鏡頭,盡管不是全貌,但它們幸福的樣子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
接下來,所有志愿者都登上保護區的大船,深入天鵝洲水域去尋找、觀察江豚。
這艘“船”真的很大,大家上船后紛紛開始合影,我們好司機志愿者也來一張。
接下來,所有志愿者都登上保護區的大船,深入天鵝洲水域去尋找、觀察江豚。
這艘“船”真的很大,大家上船后紛紛開始合影,我們好司機志愿者也來一張。
接下來大家架起“長槍短炮”,開始仔細搜尋江面。
由于聲音對江豚影響比較大,所以大船沒有駛向江心,而是保持離江豚出沒的區域百米以上的航線前進。
但這次比較幸運,在遠處的江面上,出現了江豚躍出水面形成的水痕,大家紛紛歡呼,十分開心。但只有攜帶了長焦鏡頭的攝影師能拍到江豚,普通單反相機或手機只能拍到一個小水花。
不過,我們的攝影師捕捉到了這一幕,留下一段珍貴的影像素材。
隨著江豚從水中躍起,船上的歡呼聲此起彼伏,大家都在為這種長江中“顏值”最高的生物喝彩。
與此同時,由于午間陽光暴曬,船上又沒有遮陽設施,于是山東臨工的“小黃帽”受到空前歡迎,上船時攜帶的十幾頂帽子很快便被“瓜分”,郝玉江博士也帶上了“小黃帽”。臨工工作人員把帽子都讓給了老人和女士。
上圖中帶“小黃帽”的老人是天鵝洲保護區的負責人,他在向武漢臨工的高總介紹保護江豚的日常工作。
為了盡可能少地干擾江豚的正常生活,江中考察很快就結束了,所有團隊一起上岸,返回天鵝洲保護區,阿拉善SEE、風行者等組織還要繼續前往麋鹿保護區等項目參觀考察,我們好司機志愿者一行告別江豚后直接返回武漢,繼續展開好司機的環保培訓、專業培訓與職業技能鑒定考核。
回到武漢,在當天進行的WWF環保培訓上,非常榮幸邀請到武漢大學長江科學院副院長、著名水資源專家陳進教授作報告,報告主題為《水資源與水環境》。
對好司機活動從基層操作手的角度出發,面向全行業推廣節能環保,傳播正能量的行動,陳教授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這是第一次參加面向工程機械行業的環保科普活動,非常有意義。
陳教授詳細介紹了長江流域水資源的發展歷程與存在問題,就學員們所關心的湖北本地的水資源變遷的情況進行了專門解說,并和好司機學員進行了一番互動。
聽過陳教授的講座后,很多好司機學員都表示自己對水資源產生了危機感,今后一定要注意節約用水,在施工中注意保護水源,不但不接危害水資源的工程,也要想辦法規勸身邊的人保護水資源。
短暫而緊湊的一天很快就過去了,從江豚保護區到陳教授的講座,給我們留下很多感動和很多思索。工程機械行業對環境影響巨大,所謂人類活動對長江生態的影響,其實目前主要因素就是工程建設,無數的工程機械操作手活躍在長江沿線,無論是自己承包工程還是單純的駕駛工程機械,都在對長江的生態環境施加影響,希望本次活動的內容和理念能在廣大操作手中廣泛傳播,在涉及長江或其他水資源的施工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常記環保,注意保護水資源,注意對珍惜動物的影響,讓我們共同努力,留住微笑的江豚,留住長江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