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代表中國質量管理領域最高榮譽的全國質量獎,以一場高規格的頒獎典禮,為本年度的評審畫下句點。山東臨工憑借在質量、效益、管理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折桂。
這個獎項無疑是臨工力促轉型升級的最佳注腳。而在出席頒獎典禮的臨工集團董事長王志中看來,這更像是臨工踩下發展油門的號角,“長期以來山東臨工都在進行制造體系和產品體系的升級和迭代,這是臨工打造中高端品牌、深入世界的最有力支撐。未來,借助這些力量的釋放,臨工必將在通向‘國內外領先工程機械企業’的路上越走越扎實。”
山東臨工獲全國質量獎,董事長王志中登臺領獎
新的超車點
過去5年,中國經濟的三期疊加、多重“兩難”,以及將長期置身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讓整個產業都在經歷著一場由超高熱到超低冷的大開大闔。
不僅如此,在經歷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史上最長的一次“退潮”后,外部環境更加復雜。戰略層面,專注工程機械產業者與多元化探索者共生,滾動式成長與資本撬動并存,退守與開疆拓土同行;在價值鏈關節,與關鍵配套體系的深入合作、合縱連橫,對新盈利點的試探與搶位刀劍畢現;對下游渠道的改造和擴容,品牌的滲透和突圍等都在持續加速。
宏觀、產業層面之外,現實挑戰亦不斷涌現。山東臨工總裁于孟生表示,“市場下滑中,在中國固守高端領域多時的國外企業,正在主動調整策略,由固守高端到向終端產品、中端市場壓進,其必然與中國企業出現交鋒,但與國外企業成本持續下降相反,中國企業卻在承受更大的成本壓力。”
臨工集團董事長 王志中
作為行業內最善于捕捉機遇的企業之一,山東臨工并未簡單將此視為挑戰,而是看作一場彎道超車的限時賽。其給出的攻防招式簡單而有效:將產品本身作為最大著力點,快速提升其競爭力并盡快形成具有明顯優勢的產品組合。
“發力產品”很好理解,而實現的關鍵則在于其背后作為支撐的龐大共享平臺和研發、制造、渠道體系的構建。拆解山東臨工近幾年的各種動作和舉措,不難梳理出一條涵蓋了核心產品板塊、關鍵配套體系、持續性的技術儲備及開發、能讓產品力得到最大釋放的制造體系在內的基本戰略思路。
其內涵不言而喻,“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正在走向成熟和理性,用戶對企業最直接的觀感來自于產品,而產品經受的考驗不止是價格,更是質量、性能和服務所創造的價值。這也是臨工給自己選擇的超車點之一。”業內人士分析道。
“輕”與“重”的轉換
過去多年,山東臨工始終在技術、產品、研發,乃至整個產業鏈條上持續布局,以用戶需求為出發原點,著力提升產品質量、全力突破核心技術、全面超越同質化競爭。其打造3+1產品線,建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主控閥全流程制造車間,配備國內外領先的加工中心、焊接機器人、挖掘機焊接流水線、測量器等大型高端設備使山東臨工的產品質量有了顯著提升。
另一個砝碼來自對垂直體系的鍛造。在對沃爾沃建筑設備技術的內化中,以節能和舒適性為關鍵的技術和零部件開發,使臨工不斷墊高核心競爭力。無論是已經開發至第3代、形成降耗30%的節能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挖掘機電控閥和發動機控制系統,還是其主持或參與制定的29項國際、國家或行業標準,都是山東臨工為自身打造的堅實支點。
而這些行動的實質性外化來自于市場最直接的反饋。“可靠性高”、“綠色節能”是近幾年用戶給臨工裝載機貼的最多的標簽,2015年,臨工推出的14款F系列裝載機和挖掘機產品,再次向用戶強調了其可靠、耐用、節能、舒適的特性;包括“全國質量獎”、“省長質量獎”、“全國機械工業質量獎”在內,數年內臨工還接連拿下數座極具分量的質量獎項;而其裝載機產品銷量一舉躍升至第一梯隊,包括挖掘機、路面設備、礦用自卸車在內的戰略性產品線齊頭并進則是市場對臨工的另一種肯定。
2015年,臨工再次加碼,計劃在5年內再投資3億元打造工程機械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到2025年實現產品、裝備、生產、管理、服務的全方位智能化。
然而在王志中看來,如同過去幾年的大手筆投入,已經難以承載臨工的抱負,“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裝載機產銷國,本土企業在此占據90%以上份額。從市場層面看,中國企業是成功的;但在產品本身上,我們依然有待提升。差距主要存在于質量和性能上。然而像過去那樣的靠技改、生產線改造等外延式的重投資、硬投資已經不能支持我們繼續拉近與全球頂級品牌的差距了。我們要從整個價值鏈入手,通過實施卓越績效管理,走完最后一公里。”王志中表示。
另一個使王志中更加堅定的例子來自20年前的一次出訪,“當中國還在以經濟責任制作為企業創新和質量管理最重要手段的時候,我在日本一家全球領先的工程機械企業里看到了一套多達5大本,但通篇不涉及任何經濟處罰的廠內管理制度。他們是通過先進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管理工具和管理經驗實現了持續創新和產品品質的飛躍。”王志中說。
高端之路
臨工的執著蛻變,還有更長遠的考慮。
自2006年與沃爾沃建筑設備建立合作關系以來,山東臨工就展現了進軍世界的雄心,尤其在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山東臨工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12年其在俄羅斯裝載機市場的市場占有率更是高達38%。“未來,臨工海外業務收入占比將超過60%。”王志中如此規劃。
而在這個藍圖中,遠不止已經 “拿下”的巴西、俄羅斯、中東、南非等新興市場,更包括最能檢驗工程機械行業影響力的歐美主流市場。作為更具價值也更有抗性的市場,發達地區對產品質量、性能、服務體系、制造能力等諸多方面也更加挑剔。
在逐一突破了影響整機質量與世界一流水平之間差距的核心技術“窄門”后,臨工對軟實力的打造更加不遺余力。
2014年,臨工在“效率至上,科技領先”的發展理念基礎上,提出了“一全二創三結合”的創新管理模式,充分調動管理、技術生產環節員工積極性,實現全員參與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
“一全二創三結合”的核心是創新,創新帶來更好的績效水平,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卓越績效管理提升的過程。而在王志中看來,這個創新管理模式的成敗關鍵在于對人力資源的充分調動。
在臨工有很多如“張在才智能搬運機械手”一樣以員工名字命名的創新成果,“變革必須縱覽全局,僅僅依靠自上而下的工藝、技術改進是不行的,要讓持續改善與創新成為習慣滲透到企業的基因里,從技術人員到一線工人,從普通管理人員到高層管理者,讓每個人都成為創新細胞,對人才、知識、勞動的尊重。”王志中如是說。
而過去多年,臨工對科技基礎設施的持續投入與建設,已經搭建的LPS、LWS、LTS等一系列管理平臺和大力推進的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企業全流程和全價值鏈中的集成,成為其深入推進領先的生產、質量管理模式最佳助力。每年,由臨工員工實施的改善革新項目超過2萬條、重大技改項目呈幾何倍數放大;主導產品和零部件外反饋故障率等關鍵指標均處于行業前列。
近兩年,臨工連續推出E6360F挖掘機,L956F、L968F等裝載機等十幾款技術、性能、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新產品,而其研制的VRT200變速箱、A508驅動橋等零部件產品也躋身國內領先之列。
“可靠承載重托”是臨工一直秉承的品牌內涵,經過多年積累,其背后“通過創新,為用戶提供可靠產品和服務,使之獲得最大價值回報”的意義,正通過堅實的技術、制造、管理體系釋放新的能量。顯然,“收獲”對臨工而言不過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