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這里的桃子又甜又脆,真好吃,咱們再多摘一些吧!”5月14日是星期天,臨沂市臨港經濟開發區朱蘆鎮李家彩社區的大棚生態油桃采摘園里,一群來自山東臨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和家人一起興致勃勃地邊采摘,邊品嘗著新鮮美味的油桃,享受著愜意的周末休閑時光。
來參加采摘活動的這些員工都住在臨沂市區,距離李家彩社區接近100公里。近幾年,隨著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臨沂周邊農村開辦了不少類似的采摘基地,他們為什么要到這么遠的李家彩社區進行采摘呢?原來,李家彩社區是臨沂市委組織部統一組織,山東臨工選派的“第一書記”派駐村。
去年2月,山東臨工積極響應上級黨委號召,經過認真研究,挑選具有多年生產、管理和黨群工作經驗的設備動力部部長助理馮昭謙作為“第一書記”。
馮昭謙來到李家彩社區后,時刻牢記“第一書記”的使命,忠實履行“第一書記”的職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先從了解社情民意入手,邁開步子,撲下身子,挨家走訪了村里全部老干部、老黨員、村民代表和貧困戶,這家有幾口人,那家有幾畝地,村里有什么項目,大家有什么期盼……通過走訪調查,他對社區基本情況和群眾意見建議有了深入了解,后續工作的思路和規劃也逐漸形成和清晰起來。
李家彩地處山區,地形復雜,人多地少,土壤貧瘠,臨近大山水庫,有種植茶葉、油桃的歷史。但是,多為各家各戶散種,種植經驗和管理水平不到位,因此茶葉、油桃的品質不高,產量也上不去,多年形不成規模。村里決定優先發展大棚油桃,闖出一條路子。
路子找到了,但是,整地、打井、引水都是大工程,社區的青壯年勞力不少都出門在外打工,要靠在家的有限男勞力以及婦女、老人來完成,談何容易?
這時,山東臨工領導聽了馮昭謙的匯報,果斷決定,調撥公司生產的裝載機、挖掘機各一臺,支援“第一書記”村建設,除進行100多畝的油桃大棚建設外,還積極參與了該村西山開發、道路拓寬、土地整理、河道修復等基礎設施項目。
依托這兩臺工程機械和山東臨工的支持,李家彩社區還成立了租賃公司,面向當地基建項目開展租賃施工業務,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這是山東臨工結合自身優勢進行的無償幫助,一年來,折算設備施工投入十多萬元。通過整治,李家彩全村的土地實現了旱澇保收,為加快當地經濟發展、村民增收、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一”節后,大棚油桃陸續成熟了。走進大棚,映入眼簾的是紅得發亮的油桃密密麻麻,壓彎枝頭。馮昭謙告訴記者,“咱這油桃是純綠色的,不打一點農藥,吃起來絕對放心,而且品種好,口感香甜清脆。每年5月初油桃開始上市,由于形成了規模,到村里收桃、采摘的客商、游客們絡繹不絕。”
山東臨工的同事們聽到油桃成熟的消息,也自發組織起來,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帶著老人、孩子前來采摘嘗鮮。大家說,“這里是咱們的‘第一書記’村,雖然路程有點遠,不過公司給派了大巴車,很方便。公司都這么支持,我們也不能落后呀!再說,有這么好吃的桃子,我們就是自己開車來,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