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金融危機考驗著臨沂企業的危機應對能力,如何在危機中突圍,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絕招。2月19日,記者走進山東臨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臨工),在廠區看到,該公司生產車間內一片紅火,工人們加班加點生產組裝機器,金融危機帶來的陰霾正逐漸散去。
困境訂單下滑七成多
和臨沂的很多企業一樣,從2008年10月份開始,山東臨工銷售量急劇下滑,市場份額緊縮,企業效益受到沖擊。
臨工黨委副書記王勇介紹說:“去年10月到12月,這三個月是臨工極為艱難的一個階段,整個社會大環境不好,出口和國內市場都很不景氣,裝載機到了幾乎賣不動的地步,訂單下滑七成多,不得已停了幾條生產線,采取內部培訓、放假學習等方式減少企業成本,一些工人憂心忡忡。”
王勇說,好在臨工在去年9月下旬就率先聞到了危機的味道,開始采取限制產量、減少庫存的方式,減小危機對企業帶來的沖擊,當危機嚴重時,企業沒有留下很多庫存,避免了背上沉重負擔,這就為突圍提供了條件。
破局保發展先保市場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面對危機,如何突圍?臨工的高層領導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靈敏地感受市場,作出了科學的判斷。
“企業的發展在于保住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銷量,沒有效益”,王勇告訴記者,臨工以前的市場大都集中在江北,主要是河南、河北、山東、山西一帶,在南方市場的占有率很低,市場發展不平衡。為此,臨工確立了大力開拓南方市場的策略。“往年我們的營銷人員都是正月十六奔赴銷售一線,今年我們把日期提前,正月初十就把營銷人員派往一線調查市場”。
從目前反饋的信息看,臨工南方市場的開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銷售上升幅度明顯高于北方市場。
過去臨工的生產線單一,主要生產裝載機,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們的科研攻關力量今年春節都沒有休息,開始攻關挖掘機、壓路機、挖掘裝載機。”王勇說,當前國內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對于挖掘機等生產能力不足,與沃爾沃公司合資后,他們要借助大企業的技術優勢,加大技術力量攻關,讓產品結構更為優化。
現狀爭取三個月完成全年四成任務
19日上午,在山東臨工的總組裝車間內,技術工人汪師傅正在忙活著檢查裝載機的零部件,更多的工人則是查看機器,一片忙忙碌碌的景象。汪師傅告訴記者:“年后上班10天,天天都很忙,今天計劃要組裝50臺裝載機,雖然加班,但是我們感覺值得,不用擔心金融危機砸了我們的飯碗。”
王勇說:“臨工這一品牌開始叫響全國,從行業第二集團軍邁入第一集團軍,品牌效應進一步凸顯。這些年我們在質量上下工夫、在服務上提檔次,產品銷售實現了變價格優勢為品牌優勢。”
“我們要抓住當前鋼材等原材料低價的優勢,迅速發展,爭取三個月的時間生產機器7000臺,完成全年生產目標的四成多。我們要趁著國家拉動內需政策的出臺,抓住有力機遇,實現一季度的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