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譽為創新驅動“二次創業”階段企業的“鞍鋼憲法”;
它“孕育”于經濟發展經常態下;
它讓一家老牌企業“人人有創新能力,事事有創新空間”;
2014年,它新聲初啼,成為“萬眾創新”的典范;
在它的驅動下,這家企業的技術改造項目實現了幾何級增長:33項、350項、1624項……
它就是山東臨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創新驅動戰略的新引擎——“一全二創三結合”創新管理模式。
萌蘗之勢
一全二創三結合。
這當然不是一句空中樓閣式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地植根于創新實踐。
早在2009年,董事長王志中就提出了“效率至上,科技領先”發展理念,并制定了相關措施加以落實。
臨工先后開展了以“效率提升”、“技改提升”、“質量提升”、“預算管理提升”等主題活動,員工的創新實踐逐漸豐富。
隨后,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這個階段,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不僅是對整個國家的要求,更是對國家中每一份子提出了挑戰。
作為工程機械行業領先企業,山東臨工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引領行業轉型升級。
2014年2月24日,“一全二創三結合”創新管理模式第一次被總結提出。
“一全”即全員參與,“二創”即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三結合”即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生產人員相結合。
可以說,這一模式的提出,正是針對當時嚴峻的經濟形勢和傳統產業的深度高速而提出的,是踐行“效率至上,科技領先”的發展理念的成功實踐,是新常態下山東臨工創新發展的動力密碼。
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左一)參觀臨工,盛贊“一全二創三結合”創新管理模式,右一為山東臨工董事長王志中
“一全二創三結合”的核心就是創新,其內涵在于“全員參與創新,堅持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同步發展,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生產人員三者相結合聯合創新”。
王志中強調:“創新更多需要融合各方力量,管理人員掌握先進的理念、信息和資源,技術人員具備解決問題需要的工具和方法,一線人員最容易感知到問題、提出的問題最能切中要害、更有實效。通過發揮三者優勢,做好結合文章,就能取長補短,達到‘1+1+1>3’的效果,進而發揮出團隊最大正能量。”
該模式被王志中董事長提出以后,即作為一個有效的模式在臨工全面推廣。它大大增強了山東臨工的創新驅動力,促進了質量效益同步增長,使企業加快了轉向內涵式發展步伐。
2014年7月,“一全二創三結合”創新管理模式正式對外發布。
培育之法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現實也告訴我們,解決一個問題要比提出一個問題困難很多。
將一個創新模式變成企業員工自覺的行動,并不是容易的事。為了推進“一全二創三結合”模式,山東臨工結合自身的實際,提出了“建制、搭臺、創氛圍”的工作思路,并自上而下推行開來。
健全創新制度
規范管理,制度先行。山東臨工先后創新發布和持續修訂了《技術改造管理標準》《技術改造項目獎勵管理辦法》《OA技術改造平臺使用管理平臺》等相關制度、標準和流程,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一套完整的技改制度支撐體系,實現了技改相關制度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完善和提升。
臨工推出了年度評比、季度獎勵、月度例會、雙周材料匯報、單周現場調度等具體舉措和規則,將各項制度政策分解細化,幫助員工將政策理念轉化為實踐行動。同時,臨工還實施了“1511”人才工程、“1236”新進員工見習培養制度等,持續提升員工素質,形成了尊重人才、培養人才的良好氛圍。
搭建創新平臺
無論對于個體還是企業,平臺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臨工先后搭建了LPS(精益生產管理方式)、LWS(崗位標準化)、LTS(山東臨工技術創新體系)等一系列管理平臺,用于調動員工實施技改、革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為其創新和研發提供標準化、規范化的平臺支撐,為員工提供創新的平臺和空間;同時,還建立了面向個人、項目組、部門等各層級的激勵平臺,以及企業內外典型改善成果、經驗共享平臺,讓員工懂創新、愿創新、會創新。
營造創新氛圍
在臨工,好的創新氛圍不僅體現在工作環境的硬件改變,也體現在軟環境的營造。硬件方面,在每個生產車間,臨工都設置了Kaizhen Shop(改善超市),配備了切割、焊接、機加工、裝配等設備和工具,以及各種改善用材料,方便員工隨時進行制作和試驗。軟環境上,臨工將創新納入績效激勵,各項“獎勵”也細化可行——所有批準、公示的項目,不僅掛牌展示,還作為個人成績計入檔案,作為日后評選先進、考核晉級、評定職稱、聘任職務等的依據之一;對創新項目“只獎不罰”,允許失誤,鼓勵大膽嘗試,敢于創新;通過各種形式定期發布創新人物、創新成果,并借助社會媒體的力量廣泛傳播,提升員工的自我獲得感。
在這樣的環境下,只要你想,只要你敢,一切皆有可能。
勃發之時
王鵬飛沖床自動接料裝置,改善前手動翻板將完工件打掉,效率低、安全性差;改善后提高工件沖壓效率60%,減小安全隱患。
邱峰自動導引運輸車,改善前人工配送或叉車轉運,有污染,成本高;改善后自制AGV小車自動轉運,節能環保,高效。
喬良雨變速箱體自動轉運裝置,改善前人工吊裝上下清洗機。改善后實現上下清洗機并至裝配線的全過程無人化操作,安全,高效。
…………
山東臨工的技術改造項目,從第一年的33項,到第二年的350項,再到第三年的1624項,實現了幾何級增長。
僅在2014年,臨工就有11項新產品成果通過了省級鑒定驗收,LG6135E等8款挖掘機的性能更是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F系列裝載機、VRT200變速箱、A508驅動橋的性能也達到國內領先。
邱峰帶領團隊研發的越野AGV
同時,通過創新活動的開展,臨工涌現了一批熟悉機、電、液、控制等技術的技術改造能手,成為臨工技術改造的不息源泉。
幾年間,創新已然深入臨工人的內心,成為一種習慣。無論基層還是高層,無論生產還是管理人員,他們習慣了主動參與技術改造,習慣了利用頭腦風暴等模式發覺改造項目,習慣了自組技術改造團隊,協同攻關解決難題。
而在創新管理模式的推動下,臨工人的創新也在逐步升級。從被動創新,到主動創新;從單純的技術人員創新,到技術人員與基層人員、管理人員的協同創新;從個別生產環節的創新,到逐漸覆蓋整個生產領域的創新;從單純的技術創新,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并舉……真正做到了“人人有創新能力,事事有創新空間”。
未來之冀
“酒香不怕巷子深”,幾年的磨礪中,“一全二創三結合”管理模式逐步得到了各級領導、行業和社會的關注和認可。
2014年5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同志到山東臨工考察,在詳細聽取了公司開展“一全二創三結合”活動的匯報后,對山東臨工鼓勵全員創新、持續改革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王岐山指出,人才和技術創新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尊重員工的首創精神,調動員工創新積極性,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我們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山東臨工總經理文德剛(右)陪同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沈烈初(中)參觀臨工
原機械工業副部長、機械行業資深專家沈烈初專程對臨工進行了考察,對“一全二創三結合”帶來的成果“久久不能忘記”,他親自給《中國工業報》撰文點評并推介。他寫道:“這是改革開放時代新形勢下‘鞍鋼憲法’升級版”,是“調動全體企業職工積極性、帶有戰略性的好方法,是萬眾創新的典型”。2015年6月11日,《中國工業報》全文刊發了沈烈初的文章——《山東臨工“一全二創三結合”創新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在他的倡引下,這一模式的影響迅速擴大。
2015年,中國機械工業第34次雙代會召開,山東臨工總經理助理徐進永在會上介紹山東臨工“一全二創三結合”創新管理模式。同年,“一全二創三結合”創新管理模式榮獲“2015裝備中國創新先鋒榜”管理創新獎,成為行業管理創新、追求卓越的標桿。
2017年,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主辦、中國質量協會和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聯合承辦的2017 年第三期質量標桿經驗學習交流活動在北京舉辦。山東臨工《實施“一全二創三結合”管理創新模式的實踐》榮列2017 年工業企業質量標桿典型經驗榜單。
2017年,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企業文化年會(2017)在北京召開。山東臨工“一全二創三結合”創新管理模式榮獲“全國企業文化優秀案例”獎。
……
對于臨工來說,這些贊譽是動力,更是壓力。王志中表示,臨工將把“一全二創三結合”模式向供應鏈和研發延伸,更將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向地方企業全面推廣,使這一模式遍地開花,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可靠承載重托,理念引領未來,有擔當、敢創新的山東臨工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承擔更多的責任與期冀。